- 來源:愛和樂教育服務有限公司
- 點擊數:1447
- 發(fā)布日期:2018-10-23
現在,不少家長擔心孩子“輸在起跑線”上,于是,孩子從會說話開始,就要背唐詩宋詞、數數;上了幼兒園,家長就忙著給孩子報英語、珠心算等興趣班;一些優(yōu)質民辦小學的孩子入學面試內容也與奧數相關。在這種“集體性焦慮”面前,不少家長想方設法“教”孩子數學。但是,我們知道,孩子的發(fā)展有自己的特點,心理學家皮亞杰就認為,數學不是教會的,而是孩子自己的“發(fā)明”。所以,在培養(yǎng)孩子數學方面的能力時,家長應堅持從孩子出發(fā),遵循孩子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。
家長對幼兒數學學習本質有誤解
我國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說過,很多人接受十幾年的數學教育,卻只是學會了計算,而沒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數學。
現實中有些家長也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數學靠的是“記性”。我們經常會聽到三四歲孩子的家長疑惑: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數數時總是亂數,教了很多次也沒有用?為什么我的孩子記性那么差?我給他講過很多遍,他還是記不住這些加減題?但事實并非如此。比如數數,許多家長認為,孩子只要會唱數,準確無誤地背誦10以內甚或100以內的數,就學會數數了。但是研究表明,幼兒對于這一知識的獲得,不是通過直接的感知,而是通過一系列動作的協(xié)調,具體說就是“點”的動作和“數”的動作之間的協(xié)調。首先,他必須使手點的動作和口頭數數的動作相對應。其次,是序的協(xié)調,他口中數的數應該是有序的,而點物的動作也應該是連續(xù)而有序的,既不能遺漏,也不能重復。最后,他還要將所有的動作合在一起,才能得到物體的總數。幼兒會數數這一現象的背后,是幼兒的對應、序列、包含等邏輯觀念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(fā)展。只有理解了這些邏輯觀念,幼兒才能正確地計數。再經過無數次具體的計數經驗,幼兒對數的理解逐漸脫離具體的事物,最終達到抽象的理解。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,是在具體動作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。同樣,兒童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,也要經歷一個從動作性學習到抽象化理解的發(fā)展過程。
但家長對此可能并不了解,認為數學只要記憶就行了。幼兒記性好,只要做大量的習題,把做過的題目記下來就成了。
而有些家長雖然也知道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,但也存在一定的誤區(qū):認為幼兒期是智力發(fā)展的最佳期,所以要贏在起跑線上的話,就必須提前讓孩子做數學題,特別是提前學一些有挑戰(zhàn)性的數學題,這樣才能開發(fā)學前兒童的數學心智。抽象的理解。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,是在具體動作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。同樣,兒童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,也要經歷一個從動作性學習到抽象化理解的發(fā)展過程。但家長對此可能并不了解,認為數學只要記憶就行了。幼兒記性好,只要做大量的習題,把做過的題目記下來就成了。而有些家長雖然也知道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,但也存在一定的誤區(qū):認為幼兒期是智力發(fā)展的最佳期,所以要贏在起跑線上的話,就必須提前讓孩子做數學題,特別是提前學一些有挑戰(zhàn)性的數學題,這樣才能開發(fā)學前兒童的數學心智。
理解孩子數學學習的特點
更多地了解幼兒學習數學的本質和特點,可大大改善家長的焦慮情緒。
家長應明白,數學學習應堅持啟蒙教育,明確目標定位。幼兒的發(fā)展性特點決定了幼兒數學教育應注意由淺入深,切忌急功近利?!毒V要》中明確幼兒數學教育目標應定位于激發(fā)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,發(fā)展認知能力: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系,能初步運用分類、比較、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,等等?!吨改稀分袕娬{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(fā)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系的過程,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。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,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,充分發(fā)展形象思維,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、排序、概括、抽象,逐步發(fā)展邏輯思維能力,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。幼兒思維發(fā)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,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、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,不應為追求知識的掌握而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。國內外大量調查研究表明,在幼兒沒有真正理解和知道什么是數時,就提前讓他們學習大量的加減法等,幼兒最終并不能獲得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也不能真正對數學產生興趣。
家長應相信,數學是邏輯數理知識,不是教會的,而是孩子自己的“發(fā)明”,這是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觀點。教師和家長的任務是為他們創(chuàng)設適宜性的學習和發(fā)展環(huán)境,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具體經驗,等待他們的發(fā)展,而不應過分焦慮。
家長應意識到,對幼兒來說,其理解能力有限,數學的基礎還沒有打好,提前學一些和孩子年齡發(fā)展特別不符的數學題是不適合的,會使孩子的興趣受打擊,使其產生畏難、厭學情緒。家長功利化地逼迫孩子學習,可能會加重孩子的負擔,傷害其學習積極性,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(fā)展。
孩子學數學,家長要遵循的三個原則
全面發(fā)展原則
家長應堅持全面發(fā)展的素質教育思維。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·加德納(Howard Gardner)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,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著的、與特定的認知領域和知識領域相聯系的八種智能:語言智能、節(jié)奏智能、數理智能、空間智能、動覺智能、自省智能、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,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、不同程度組合,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。不同環(huán)境和教育條件下,人們智能的發(fā)展方向和程度有著明顯的區(qū)別。家長應充分審視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點,不要盲目攀比,對年幼的孩子來說,身心的健康發(fā)展非常重要,這是其他方面發(fā)展的物質基礎,同時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(yǎng)成是后續(xù)學習的良好基礎。
興趣原則
就數學的學習,家長要清醒地認識到,孩子的學習興趣遠比死記硬背那些無法理解的數學知識重要。家長在平時應關注孩子對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數、量、形狀、時間、空間、模式規(guī)律等現象是否有足夠的興趣,比如帶孩子上街時,可以讓孩子主動認門牌號上的數字,在孩子玩玩具時讓他說出三角形、長方形等各種形狀,帶孩子進入超市時可以讓幼兒關注物品的擺放規(guī)律、購物的數量與價格的關系……家長可以嘗試讓幼兒開展配對的活動、排序的活動、分類的活動等等,讓幼兒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數、量、形的概念,對應觀念、序列觀念和包含觀念等,體會數學的有用和有趣,激發(fā)和保持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,從而喜歡數學,愿意學習數學。
生活化原則
幼兒最重要的數學學習來源于他的實際生活。發(fā)現問題、分析和解決問題既是幼兒數學學習的重點,也是幼兒數學學習的基本途徑。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、具體的問題,真正是他“自己”發(fā)現的問題,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,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。同時,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,他們對數學的用處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,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。例如,數字可以表示什么意思?面對抽象的數字符號,幼兒很難理解“數字就是表示多少”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,生活中哪里有數字?它們表示什么?這樣幼兒就容易得到很多具體而豐富的認識。
作者 | 趙一侖
文章來源 | 幼兒教育雜志
聲明 |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部分文章及圖片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若來源標注錯誤侵犯到您的權益,請聯系(0592-3698372)刪除,謝謝!